何处是我家

阅毕网友botak——一个离家不回的人——的这一篇,让我感触颇深,不禁高更式地的质问自己: 我们从哪里来? and where are we going?



前几年在北京读研,问我是不是中国人、马来西亚多不多中国人的中国人,多如牛毛。噢,他们的意思并不指在这里念书的中国籍学生、或跨国工作的中国籍专业人士多不多,而是指在这里落地生根进而开花茁壮起来的炎黄子孙多不多。所以,我们这些华裔在他们眼中,其实都是中国人。

老实说,我的‘哥儿们’都当我是自家人,压根儿都没当我是外国人。至少他们不时那样地提醒我。我教授胡老师最直接,回国以前他劝勉我:马来西亚毕竟是你的第二祖国,你的作品要能够溶入马来的社会氛围内。

只差没开口:来,投入祖国的怀抱来!

虽然人家感情上当我们是自家人,我也感激,可是在国籍上,我明明不折不扣仍是马来西亚华裔一个(很多中国人都不解为何马国留学生特别喜欢义正言辞地强调这一点),所以,我并不是中国人,虽然脚板踏实地贴在人家的黄土地上,可我没办法感受到:这里是我家。至少首先没办法适应的,是马爷爷那社会主义。

可是,为什么护照国籍写的即是马来西亚,家也在马来西亚,人也称得上土生土长好模好样,我们却要活得像寄居蟹般,天天和谁的主权、陈旧的老经济政策不断展开拉锯?结果造成大量马来西亚华裔并非中国人被迫出走,难民般地在国外念书、打工,原因只在于:我们在马来亚历史上是外来者;我们当然也不是中国人,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在中国历史上,是出走者。

那我们的家到底在哪里?我们如果也想要主权,可以吗?上哪里跟谁要去?

在这里已活得难有尊严,为什么还有很多年轻一代的马来西亚华裔并非中国人,依然极有优越感,天天clubbing,天天clubbing,然后嘲笑中国人讲普通话很好笑,讥讽香港人讲普通话也很好笑,却没发觉自己中文水准低落,英文水准也普通,沟通能力非常有限,所能够精确地展开讨论的,都是抱怨的内容、流行歌的歌词和online game的术语。

有一次,我在人体课解释sternocleidomastoid的中文词是胸锁乳突肌的时候,竟然引起爆笑,还惹来质疑:为什么我们需要学这些名词?

我回答不了。

我认为必须先得解决家在哪里这个难题再说。


Comments

  1. 这已是扎根及深的老问题,我不懂该说什么,也无法形容自己的心情。应该‘节哀顺便’还是恭喜大家生在这么个‘多姿多彩’的土地上?。。。

    颜老师,爆笑的只是一小挫,还是有认真的一群的。 ;-)

    ReplyDelete
  2. 你没在现场,就笃定认真的有那么一群,真没科学精神。有种就过来教教看!

    ReplyDelete
  3. 老颜,漂流在外这么多年,身份认知一直是我心中的痛。因为持大马护照,老外把我当‘马来华人’,大陆人把我们当华侨,在大马我们不是人。老外分不清 malaysian 和 malay,为了不被人家当 malay, 我只有说我是chinese,但对他们来说 chiense 是中国来的人。我不介意被称为中国人,但被当成是中国来的却又和护照有关了,国籍错误了,有趣吧?
    所以后来倒想通了。我是中国人,海外的中国人。对我来说,中国是一个民族,而不只是一个国家。在亚洲,界限分明。在这儿,界限很模糊,台湾人的小孩可以和大陆人的小孩很高兴的玩在一块儿。大家都出来了,在老外的地方,也不就那么一回事。

    ReplyDelete
  4. 什么是家,什么是国,什么算民族?

    国籍是白纸黑字的客观事实,护照上写明你是Malaysian,你就是Malaysian。民族呢,真的就只是按血统分类吗,流着中华人民的血,你就算是Chinese?家,也是客观事实吗,你住在哪儿,哪儿就是你家?

    我想,最后的依据也许是个人的归属感罢。自认对中国历史文化所知有限,谈不上认不认同,对母语的执著至今却还经得起时间地理的考验,以此为凭,我是华人。家乡在大马柔佛以南的文律,是客观事实,也有不灭的情感依据。目前旅居在外,‘家’归何处,还得靠自己去找寻……

    ReplyDelete
  5. 关于那些学生的精神面貌,
    也不知道应该说要多一些幽默感,还是再给他们一点时间观察看看得好。

    除非他们看见自己的不足,深度啊,还是很难教的。
    如果还能影响他们,那就不要放弃吧。如果反过来,他们让你觉得不舒服了,笑看就是了。

    最重要的还是坚守自己呢,金子老颜。

    ReplyDelete
  6. 看来只要不把‘中国’当国籍来看待,又只要没有政治正确的理念在背后产生影响,那么在族群认同上就不是大问题了。

    不过那样有很多身份重叠的情况出现了。比如说,我身为马来西亚人和中国人的同时,也同样是华人,福建人,和仁嘉隆人。

    sf,是否有绝对客观的客观事实存在呢?它是否多少涉及某特定意识形态下的主观认同?

    至于家乡,如果一小孩每两年搬一次家,那十年后,他的家乡到底有几个?还是以他出生的地点为凭据?或是以成长经验最深刻的那个地方来做标准?

    婷,先求广,才求深。要接触得广,是很耗时间精力的,也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

    ReplyDelete
  7. 我的观点比较实际,
    哪里温暖,哪里安全,
    那里比较容易找工作,
    哪里比较多朋友,
    那里就是我的家!
    何必委屈着自己,
    让自己执著在那永远也寻不回的根源呢?

    (飞翔)

    ReplyDelete
  8. 飞翔朋友,愿你找到那样的理想居住环境。我只是觉得,无源之水,难成势;无根之木,不成树。成不了大树,怎么为下一代遮荫?

    志忠,据官儿说是rebranding,先等等看;不过有美女嘉惠的新主持节目代替 ,也不错。 http://jiahui66.blogspot.com/2008/11/blog-post_9329.html

    ReplyDelete
  9. 颜老师误会啦!
    我的意思是说还是有想跟你学教而又无幸上你课的人的,比如说我啊。。。他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都怪我文笔不好,抱歉啦。

    ReplyDelete
  10. 我曾经因为‘华人‘这词儿看了些杂七杂八的文章,发现这个议题很广,涉及的层面包含血缘`地源`种族`国籍。。。等等。看了比不看还要金刚摸不着头脑!
    我看大马华人是--挣钱的时候不看国籍,搞内斗的时候不看血缘,要骗取政治利益的时候才看种族`要面子的时候用半桶水所谓‘语言能力‘才争着认自己是‘马来西亚‘人!

    所以我想。。。我是典型的马来西亚华人!

    ReplyDelete
  11. 小心!小心!不要跳入国家主义及民族主义的陷阱。

    发现问题的人,请从个体开始改变吧。

    播苗各方土壤,长成大树时必接在一起。

    ReplyDelete
  12. 为何说到种族,那么多人都会有那样的热诚要去讨论?而谈到筹款帮助贫穷人却可以那么的冷漠无情?难道我们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足,还是为了寻求更好的什么吗?

    本人母亲常对本人说:“人生太多烦恼,太多纠纷日子难过。为何以前的前辈能够知足常乐,但到现在科技发达的时候,人却是不满足呢?”

    去年本人舅舅已经归西,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产,分了之后,看见舅舅辛辛苦苦存来的钱被其他亲戚糟蹋,而有些用完了就算了,又想霸占本人母亲的那一份,而母亲则很坚持的不给,她说:“虽然以前舅舅给的家用很少,但是现在他已经走了,那么辛苦存到一笔钱,就应该善于利用。那笔钱只能给我的孩子读书,其他买车买房子的事情一律不谈。”而亲戚因为从本人母亲身上得不到利益,从此就与母亲断绝来往。回想起以前每年过年都可以那么热情招待本人母亲的亲戚们,突然之间把母亲当坏人看待,只为了面子和钱财。。。我们这些做孩子的都感觉到母亲心中的痛。

    所以本人从不曾重视“饮水思源寻根源这个道理,”就算寻回了人们还是回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先,有多少个会像颜先生那样只为了寻找自己的家呢?

    ps: 我都说了,我很实际=.=.以上只是与颜先生分享人生的故事,顺便谈谈本人对人情世故的看法。

    (飞翔)

    ReplyDelete
  13. 飞翔,很遗憾你遭遇过那样的事,但你有一个坚强的母亲来保护你们,并坚持让你们接受好的教育,使你更知道感恩,其实正是一种饮水思源的精神。

    我认为,寻根而找回身份认同,和人性里的自私自利,是两种并不交叉也不直接发生冲突的概念。

    寻根的人,当然并不只为了找出血液的真相,族群的归属而已。所谓寻根,是为了从一个确定的点开始,并从那个点找到一种民族与文化理念,进而接受那个点所赋予的道德与伦理概念、历史观、国际观等作为价值取向。不知过去,现在则无以为本,那怎么还能谈未来?

    越是民族性的,则越是属于世界性的,由此对我来说,不谈民族只谈世界是不成立的。保护民族权益,要求平等,只有在你认清自己的位置以后,才可能进行。也只有认清自己的位置,才有资格尊重他族。

    如果大家抱着其它都无所谓,只要你给我面包就成,只等待着别人给你一套现成的民族意识、道德观念、伦理价值,那骨子里岂非还保留一种殖民国子民的被动心态。

    至于自私、又不知足常乐的人,在原始世代也好,科技时代也罢,一直以来都大量存在并泛滥的。甚至在当今的科技时代里,迷失的人更多。

    ReplyDelete
  14. 原来经过这样的讨论,
    可以为我心中的某些疑问,
    寻找出一些答案。
    期待您新的生活写真,
    加油!:)
    Have a nice day...
    (飞翔)

    ReplyDelete
  15. 家在心里
    心在家里
    家里有心
    心便有家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