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空间不断扩大

文章引自联合早报社论 http://www.zaobao.com/yl/sl080103_501.shtml


威基路上段(Upper Wilkie Road)的小山坡上,原本是个新加坡各族聚居的老住宅区。这里有一栋殖民地时代的老洋房,建筑典雅,地段宽敞,是闹市边缘一片宁静的福地。老洋房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一度曾是个女子收容所和孤儿院,后为南洋艺术学院租用。三年前,南艺的明古连街校舍落成,搬迁之后,老洋房空置,面对斑驳破败的命运。

  然而,在有心人的筹划奔走之下,老房子被从事文娱艺术活动的团体和个人“相中”了,翻新重修。去年11月15日晚上,这里举行了开幕礼,并起了一个雅致的名字——艺岭(Emily Hill)。“艺岭”的出现,是过去一年来新加坡艺术发展上一项标志性的动向。

  不错,2007年我国文化艺术活动大大小小有6000多项。由政府拨款,透过公共部门—私人企业—人民(3P)全面合作,打着文化外交旗号的“新加坡节”,也在北京和上海举行过。每年的国际艺术节、滨海艺术中心的节目等,都是荦荦大项,那为什么说,像“艺岭”这样的组织建制,是一个新风,一种标志?

  实际上,艺术是不能脱离经济而存在的。艺术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一般人认为不能靠艺术吃饭的观念。从事艺术活动如果没有出路,没有前途,“没出息”,家长和学生就不会选择攻读有关的科目。社会上的艺术鉴赏水平低落,即使有了堂皇的大剧院、大音乐厅,也只能成为城市的点缀。艺术与生活脱节,水平无法提升,成为恶性循环。

  “艺岭”的概念,是从事艺文工作的租户向新加坡土地管理局租用土地,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在创意社区计划下拨出一笔种子基金,以协助推展一系列活动。这里是个艺术与商业相接合的汇流点,五名创办成员为实践剧场的训练研究所、雕塑家孙宇立、玻璃艺术家陈淑芳、一个玻璃艺术工作室和一个展销艺廊。此外,这里也设有个性酒吧、中药普及机构、通讯与企划公司等。文化奖得主、爵士音乐家蒙迪罗的工作室也在此驻扎与献艺。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群落不远的苏菲雅山,由六栋建筑组成的“旧学校”艺苑,也吸引了30多个艺术家和文艺团体的聚集。而在莫罕默苏丹路的一个旧米仓,则摇身一变成为本地剧艺工作坊的新家。可以说,这是由旧国会大厦改建而成“艺术之家”精神的延续。

  文娱、生活、消费的接合,让“艺术”这种令人觉得高不可攀的事业松动了起来。换句话说,可以从事的空间扩大了。

  这里应当再加指出的是,过去一年里,本地的艺术培训也正如体育、工艺教育一样,异常蓬勃。这些刚获得新校舍不久,整装待发的学院,如拉萨尔艺术学院、南洋艺术学院、新加坡艺术学院,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语言文化气氛。前年成立的莱佛士音乐学院,则是以华语为教学媒介的。这些学院同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同各所理工学院中的艺术院系,都将成为我国艺术工作者的摇篮。培训队伍的茁壮成长,意味着艺术创造的空间正不断扩大。

  正当2008年为我们掀开新章的时候,让我们纪念着披荆斩棘的艺术教育开路人,如南洋美专创办人林学大,和一个月前立下塑像并以他作街道命名的拉萨尔艺术学院创办人麦纳利修士。此时此刻,也让我们在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新加坡的艺术事业扬帆远航,开拓出更为宽阔广袤的前景。

Comments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