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
09.'Holy Cow!牛头案',郑辉明 |
有各种脸,方形脸、圆形脸、瓜子脸、高颧骨脸、长下巴脸等,除了基因使然,如今仍有整容技术,决定某人该长什么样的脸。也有各色脸,用人种区分法,白色、黑色、黄色、棕色、白加黑、黑加黄、黄加棕加白,等等。用生理状态分类,兴奋,红脸;生病,苍白;生气,黑沉;惊怕,脸青,这是固定基调上的血色变化。还有各种阶层脸,上流脸、下流脸、劳动阶层脸、阴险狡诈脸、铁面无私脸、无耻小白脸,于此类推。
各张脸,背后的故事,都能写成一部长篇小说。这是文字范畴的事。如果转用视觉思维看待,各张脸孔,首先承载身份识别的意义,其次,是人与人之间找寻共性,或区别个性的符号。个性因性别分阴柔与阳刚状,接着,因循着各地文化建构与发展,截然不同的符号随之衍生,供给了历代视觉艺术家一个最佳素材。
01.'Madonna and Child', Ambrogio Lorenzetti |
素材脱离了物质本身,通过主体作用,转移到艺术形式上,各张脸孔背后的精神,或理念,才能从人类急湍的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形成瑰宝。据闻,如要划分绘画等级,肖像创作是上帝留给世间最完美的作品,也最能折射社会价值的变迁。这点,可在人类艺术史的演进中,一见端倪。在早期文明中,宗教艺术里的那些圣像脸孔(见图1),皆蕴藏相近的造型意趣,或雍容慈祥,或威严高尚,藉以征服信徒对未知力量的恐惧与崇拜。往后,智性苏醒,艺术家擅自改革,在接受的委托肖像画里,置入对人性的体悟,一洗过去只见神性,不见个性的品味,这时候的脸孔,开始有了流动的血色,终于,这些脸孔渐渐从祭坛壁画上撤下,走向群众。文明陆续被推动,往后的肖像脸孔,更需表达属于人的情感,不再神化奇迹,从意大利巨匠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蒙娜丽莎》(见图2)到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的系列自画像(见图3),皆演示了各种流淌着情绪的肖像脸孔,蕴含了新时代的理想与志趣。
05.'Migrant Mother', Dorothea Lange |
近代的脸孔,有了除绘画以外的展示,科技发展为艺术创作开拓了新的语言。新时代的理论基础和智性追求,皆祈盼肖像创作能够表达更多有关人性、心理、精神、潜意识等方面的状态。20世纪后,德国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首开先例,在《时代的脸孔》里,有规划地收罗说着同样语言,有着同样信仰的人物肖像,集体记录了属于日耳曼精神的民族血缘,所创造出的系列脸孔,时而骄傲倔强,时而忧郁深沉,成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心路扫描图(见图4)。美国摄影师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在稍后的四十年代,同样以摄影手法,敏锐地攫取了加州尼鄱莫里一个动人的母亲形象,创造了《季节工母亲》,凭着一张忧虑,怅惘,担心明日何去何从的脸,阐释了经济落魄的时代里,失业公民的普遍心理特征(见图5)。电影被发明后,其以流动的影像形式,突破了二维叙事的束缚,让观者在凝视之间,多了崭新的观看体验。五十年代末,法国新浪潮导演科索瓦·特呂弗(FrailcoisTruffaut)在其电影《四百击》里的最后一个长镜头,巧妙叙述了一个少年奔向茫茫大海的忐忑与不安,最后的定格,导演给了世人一个眼神没有焦距,神情迷茫的姣好少年脸孔(见图6),这种情绪,除了间接体现出导演的少年成长经验,也折射了西欧人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反思精神,抗诉了成人世界的荒谬与燥郁,正在不断扭曲新世代的心灵和成长。
06.'400 blows'电影的片段, Francois Truffaut |
战后的脸孔,与古代的阐释形成更强烈的对比,更多地揭露了人类本质上的虚妄成分。文明进程,虽然带来了频繁的国际交流,或国际矛盾,迸发了东西方思想体系碰撞下的火花,但也加剧了各色人种之间的阶级性、种族性、地域性冲突。于是,在一片反战、反思的热潮下,沉思、忧郁、孤独、焦虑、压抑、怅惘、愤怒、呐喊等脸孔,莫不纷纷盘踞於六十年代后先锋艺术家的创作意念中,如何透过自我观照,深入刻画人性,藉以批判现实的荒谬,霎时成了艺术圈里最流行的思考方式,至于粉饰太平的美丽笑脸,似乎成了不可置信的艺术符号。美术馆有将由古至今的各张脸并置于同一空间的能耐,使其匀称相处,画如是,观者如是。可惜,场景一换,肖像一从艺术殿堂抽身而退后,各种脸在现实空间的相处结果,并不乐观,追根溯源,矛盾的导火线,往往始于永无休止的权力斗争,和资源抢夺战。
07.《脸》里的尚皮耶李奥 |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四百击》里少年安瑞的迷茫脸孔,一直成为台湾导演蔡明亮挥之不去的电影记忆,所以,在法国罗浮宫邀请蔡明亮为该馆拍摄一部艺术片的时候,他便兴起了拍摄少年安瑞的扮演者——尚皮耶李奥——的念头,创作了《脸》这部电影(见图7)。在《脸》里的台北公寓与巴黎杜勒丽花园之间,汇聚了各东西方各色脸孔,这些脸孔,成了探讨了现实、梦境、性倾向与潜意识的载体,虽然大荧幕前可见的或是碧眼金发的深邃眼窝,或是黑发黄肤的单眼皮,但荧幕背后,仿佛隐隐体现出导演在东风与西风交界处的迷惑眼神,和仿若少年安瑞那张彷徨脸庞的表情。
马来西亚画家郑辉明的《脸》,表达的正是他对荒诞的社会情境的控诉。在郑辉明《脸》的系列画里,所采用的图像资源,虽然都挪自蔡明亮电影里的角色,但是各张被其画笔重新演绎过的脸孔,所承载的心理资源,却是源自郑辉明自身对马国腐败政治的观照和体会。马国特殊的多元种族社会架构,本是艺文工作者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题材宝库,惟马国的政治方向正好走向反路,政治官员频繁采用煽动手段,分化族群相处,营造出敏感而鲁莽的社会气氛,催生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事件,强硬剥夺了本该和颜悦色的社会脸孔,形成一片热衷混淆视听,放大各处细节的混乱状态,使得百姓莫不带着雾里看花的猜忌神情(见图8&9)。
08.‘Brotherhood' '我不是骚乱者’,郑辉明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说,‘艺术是一种灵魂的自由和解放活动,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对法则和规律束缚的逃逸’。郑辉明的《脸》,正好演示了黑格尔的这点说明,由于现实政治的蛮横,堵着了诸多管道的发表,于此,艺术恰恰提供了一个合适出口,藉着画里的脸孔,释放积压已久的情感。在《脸》里,郑辉明却放着国内熟悉的各色脸孔不用,选择了使用蔡明亮电影里的欧洲符号,巧妙地运用比喻、隐喻、寓意等手段,结合历史脉络的讯息,赋予具体形象以丰富的联想空间,在戏谑荒唐的现实社会之余,一方面回避了马国对肤色间的惯常比对,缓冲了敏感的冲突,削弱了观者对中心内容的过度关心,另一方面则丰富了艺术语言,让观者的焦点回归艺术本身,专心凝视画里的脸孔后,对族群身份产生的焦虑感。
各个艺术家所表达的脸孔千差万别,脸孔上流动的情绪千变万化,惟变幻的规律,却是恒常性的千篇一律——对当下现实的回应,从纷繁的混浊生活中,抽丝剥茧,创造出以一类千的时代情感。脸孔是精神的窗户,在各张经过艺术家主观诠释的脸孔里,除了显而易见的表层信息,打开窗户,深入探究,将能挖掘出更多本质意义,比如艺术家的情感诠释,以及对时代的见解。艺术终究是时代的产物,各张能在熙攘的岁月里,引起大众颤动与感触的脸孔,莫不需要准确表现出同根同源的情感价值,还要生动表达属于艺术家的,也属于特定时代的精神理念。
Like! ^^
ReplyDelete哇哈哈!有梗!有梗!
ReplyDelete好長哦
ReplyDelete通知郑先生有关老颜佳作;他读了,回邮说“我也喜欢……”,亦不忘称赞老颜几句!
ReplyDelete哦,对了,老颜怎么可以对小弟那张“花脸”视而不见?不到位乎?呵呵~
哪裡,長璜怎麼對我那被你逗樂的清脆笑聲聽而不覺?
ReplyDelete不過這篇短文竟磨了我兩個月,腦筋明顯不好使啊。明日見面,再向你指教
祝你和家人端午节快乐!
ReplyDelete加油!
除了郑辉明早期的乡村系列、东南亚描绘,我很久没看到他的画了,lost touch那么久。现在郑做这些转变(有吗?或是他早就做了?),我觉得很好呐。
ReplyDeletecindy, 謝謝,妳也一樣
ReplyDeletemailing,的確是feeming最新的系列。這也是一個令我很激賞的改變,貼切地表達這時代裡許多人關心的課題
谢谢老颜百忙中去看我,令我好感动!也祝你身体健康,生活愉快,灵感源源不绝。
ReplyDelete已经连接了你。
艺术之路不是那么简单,非得有极大的恒心和毅力。
虽然我不太懂艺术,不过会常来给你加油打气的!
GBU!
给我一点时间来消化这么好的东西。。。。
ReplyDeletecindy姐,再次謝謝支持,自當努力不懈。也已鏈接妳了:)
ReplyDelete德希姐,行,慢慢消化。遊山玩水之際,才不必理會這些喃喃囈語,哈
坦白地說,看了你的文章好幾遍,散談一下自己的感受吧。
ReplyDelete相由心生,要不臉書怎麽會這麽紅呢,話不用多說,圖釋天下。
繪畫這東西歷來不太是為大衆服務的,中世紀那會還沒印刷朮哪,因此要讓老百姓都知道聖經只有圖畫了,圖畫繣在教堂,不嚴肅哪行,再説估計那會透視解剖還跟不上,要把人物畫得很生動很難。我以前有幸看過中世紀的很多畫冊,所畫人物也沒有真的全部神性呆板。“一洗过去只见神性,不见个性的品味,”的説法是很片面的。說在在中世紀的作品恐怕能保存時因爲教堂的原因。但不能把教堂藝術等同于中世紀的藝術。
所謂文明的推動就是經濟的推動。有產階級有錢了自然喜歡雇人畫自己的喜好,例如洛可可等藝術也是因爲是法國國王的情婦喜歡的樣式而主導了上流社會的審美情趣。再後來社會發展平民也登上了社會舞臺,藝術上也有自己的風貌,時代也開始討厭古典主義而有了現實主義,把藝術從想象還原于生活和自然。但是人的臉也許因爲離開了‘神’的約束,變得越來越丑了,扭曲了,怪誕而驚悚了。相有心生,這是個越來越沒有平安的時代,人與人的信任感越來越少,彼此的傷害越來越深,罪惡越來越多。藝術怎麽偉大也只提供了圖像,它可以提出問題,卻不是問題的解答。它所謂的深度實在有限。。。。。
ReplyDelete更不能淨化人類。而有時只添亂而已,例如色情藝術。
我是隨著你的話題隨便說自己的思考啊
周末愉快。老顔。別太理論,太藝術了,出去吹吹風,曬曬太陽。:-)
ReplyDelete德希姐,感激妳的回饋。週末天回老家了,沒把手頭工作當一回事,放心~
ReplyDelete妳說得對,並不是宗教藝術便是只見神性,不見人性的,畢竟以前的畫家都是以身邊市井百姓作為作畫範本的。我應該說得更清楚些,這裡指的是以文藝復興宗教藝術做比對的中世紀拜占庭藝術。我也同意妳,淨化人心並不能單靠藝術,藝術的功能的確只是凝聚情感,及提出問題而已,其所能促進的社會革新,也從來不直接見效,很隱性的。